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问者

数十家巨型国企进入标普警告名单

 

数十家巨型国企进入标普警告名单

 

标准普尔(以下简称标普)在京发布《中国100大企业》报告,报告指出,107家大型企业中有70多家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大”水平以上,而国有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其中中国国航(601111)、中国远洋(601919)、首钢集团和铁道部等17家企事业单位被评定为财务风险“极大”;中国铝业(601600)、中国中铁(601390)、中粮集团等33家企业被评定为财务风险“很大”;鞍山钢铁、中国航空工业、光明食品等22家企业被评定为财务风险“较大”。撇开这份报告的严谨性不谈,显然国企出现财务危机跟经济大环境关联不甚大,否则何以解释国企占危机企业的比重之高。

固然,国企大多数是基础性行业,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增速回落,投资下降、需求收缩,盈利状况肯定会受到影响。其中的钢铁、房地产、机械等行业,无一不陷入困境。而且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增幅放缓,其中,成本费用总额增幅连续7个月高于营业总收入增幅,实现利润处于下降区间。1至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2.8%。国企利润三年来首次下滑。

自从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国企作为最大的受益者,降低了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持了发展的态势。但也为后期的问题埋下了隐患,多数企业不仅没有在经济危机中精简生产、调整结构,以政策宽松空间换来持续发展的时间,反而大肆扩充规模,企图单纯依靠投资来支撑发展。随着政策红利的消退,以前暂时抑制的问题也一触即发。

有专家指出,过去“4万亿”投下去,直接投到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过剩产能,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打乱了企业的预期,使企业误判了发展的预期,争着抢着上项目,增加投资,唯恐赶不上这班快车,结果从担心踩空到追加投资,到现在深度套牢。

也有人建议再追加投资,期待政府救市。不过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今天,一再依靠政策扶持、经济刺激恐怕难以为继,只会走进经济发展的死胡同。

事实上,这些“大企业”陷入财务风险,更多的是来自自身内部问题。此前早就有报道暴露了国企存在的很多问题,包括虚增收入和利润、管理粗放不规范、腐败等。而国资委更是将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同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央企当前在管理上同世界一流企业差距很大,特别是基础管理方面高效管控能力薄弱,“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现象普遍存在。

业内人士分析称,央企利润下滑、财务风险加大,除了要注意欧债危机等外部因素外,更应将重心放在内部成本控制方面。

国企财务管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管理层次混乱。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2、财务决策的非科学性。有些企业“拍脑门”决策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3、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意识淡薄,较多存在该进成本不进、该摊费用不摊、该提折旧不提,人为调节利润等问题,造成大量潜亏挂账的现象,人为制造财务风险。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未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直至成为坏账;4、内控机制缺失或有制度不执行。有的企业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内审不健全,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而财政部也一再强调,并下发《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现实而又根本的问题是,在经济增速减缓过程中,可以预见短期内企业经营环境还将可能恶化,盈利能力或有可能进一步下滑,利润增长所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大。控制、压缩成本、优化管理求生存,创新升级求发展应该是企业做出的选择。(来源:和讯网)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149号
 粤ICP备16002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