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郭树清的挑战:最大内幕交易者在政府内
“布置一个部门探讨某项改革,第二天他就把那个头叫过去问进展。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问。第五天没问了,大家都松了口气,谁知道,第六天,他又派人来问了。”一位现任证监会官员说。
2012年4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证券市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艰难地拉开帷幕。
此时,距离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仅5个月,距离郭树清发出“IPO不审行不行”的惊天一问仅仅两个月。
就在这数月之间,证券市场上有波澜起伏,下有暗流涌动。以改革者的姿态登场的郭树清被寄予厚望,却也备受怀疑——在这个利益牵扯极其巨大而且异常错综复杂的市场上,他能推动真正的改革吗?
被坊间人士们拿来佐证的一个例子,便是最新出炉的这份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令许多市场人士失望不已,被认为不仅没有触动审批制这个证券市场最大的痼疾,而且被质疑说给了机构投资者更大的话语权。
事实上,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以来,其坦率的言行一次次触动市场神经,掀起一场又一场“郭氏风暴”,但这些改革能否真正带来推动,能否持续下去,尚未可知。人们都在观望,这位曾有着“体改猛将”之称的学者型官员,究竟会给痼疾缠身的中国证券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
处长轮岗,破冰行动
人事轮岗被解读为打破审批权力寻租,但反对声音认为,“轮岗,还是普惠?这样不是给了处长们轮流腐败的机会?”
郭树清再次发出变革信号,是在3月24日。
证监会表示,拥有行政审批权的发行部、创业板部、上市部等9个部门工作5年以上的处级干部,将与没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相关岗位干部进行对调。此次轮岗方案共分两轮,涉及处级以上干部共41人。
这是一次看似不大,却影响深远的改变。
权力部门和非权力部门任职对调,处一级人事安排将发生彻底的变化,这一举打破了证监会过去5年已经固化的内部平衡。
“这个抓手非常到位,也非常精准,但效果还需观察。”一位市场观察人士评价。“周小川在证监会任上也曾启动过司局级干部轮岗,但后因为反对声音太大,就不了了之。”
而熟谙中国官场运行规则的人都清楚,处长虽然位于行政序列的中低层,却是影响和贯彻政策执行的关键人。尤其是在证监会的发审制下,寻租机会涌现,曾出现王小石等个别发行部门官员沦为贪腐之徒的前车之鉴。
作为“兵之头、将之尾”、“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处长们,不仅是中层官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干活和政策起草及推进的主力。有人感慨,“中国最有权力的实际是那些重要部门里的处长们。”
眼下,观望、微妙的气氛正在证监会富凯大厦的办公室里蔓延,人们心情复杂。“会里大部分的处长表示赞赏和支持,但被轮走的不好说了。”证监会内部一位处长告诉记者。
而这也在业内引起连锁反应,“过去几年的工作算是白费了。”当得知发行部和创业板部6个处一半以上的正副处长都要轮岗,一位券商老总的表情相当“哀怨”。
这次人事轮岗被业界解读为消除审批权力寻租的破冰行动。但同时也招来非议,非权力部门一向是证监会里的“清水衙门”,轮调到有行政审批权部门的“肥缺”后,引来相当刺耳的反对声音,“轮岗,还是普惠?这样不是给了处长们轮流腐败的机会?”
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世界是一个牡蛎,郭树清可能会选择用刀把它撬开”,一位老朋友曾这样形容。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不好当,历来有“火山口”一说,眼下,有人甚至将证监会主席和足协主席相提并论,因为只有这两个位置,板砖和讽刺总是不期而至。
2011年10月30日,郭树清出任新一届证监会主席后不久,股市最低跌破2200点,仅从指数看,已跌回十年前,股市弥漫“十年股市上涨幅度为零”的一片哀叹。
在低迷的市场变革,向来艰险。股市积弊丛生,新股发行、退市制度则是资本市场健康与否的核心所系,各方的目光聚焦于此,这也是郭树清真正面临的大考所在。
郭树清留给外界的印象是,必要时,他可以表现得非常强悍。“如果世界是一个牡蛎,郭树清可能会选择用刀把它撬开”,一位老朋友曾这样形容。
但是,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清楚,在中国,目前的改革不可能直捣黄龙,更何况证券市场各方利益交织混杂,人们常说郭树清和央行行长周小川的风格类似,同是学者型官员,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但周小川在证监会主席任上黯然收尾,郭树清会不会也遭遇“出师未捷身先死”?
要撬开资本市场坚硬的既定格局,郭树清会选择哪个角度?这确实考验他的智慧和定力。
看起来,他小心翼翼地采取了迂回战术。在公开场合,他一再强调,“我刚刚从间接融资领域转岗到直接融资战线,对资本市场并没有多少成熟的想法”,但在内部会议上,他则以提问的形式抛出“IPO不审行不行”,通过证券系报纸一再强调必须推出退市制度。
“小偷从菜市场偷一棵白菜,人们都会义愤填膺,但如果有人把手伸进成千上万股民的钱包,却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内幕交易的实质。”这是流传更广的郭氏表述。
“郭主席爱憎鲜明,他不是官油子。即使招来争议,也要苦口婆心地说出来。”一位现任的证监会官员对他评价很高。
一番番“苦口婆心”后,郭氏改革的治理重点已逐渐清晰:推进新股发行改革,推进创业板退市制度,强迫“铁公鸡”上市公司分红,对内幕交易“零容忍”。几乎项项针对中国证券市场顽疾。
尤其是打击内幕交易方面,郭树清几乎掀起一场监管风暴。不少积压多年的证券操纵、造假欺诈、内幕交易、老鼠仓等大案重案被查处。例如,胜景山河造假上市案长期逍遥法外的平安证券(微博)两名投行保荐人,在郭树清上任后不久,被一纸严厉罚单撤销了其保荐代表人资格。
监管风暴甚至“烧”到了郭树清的老部下——建银国际前高管张传斌也被公安机关调查。据称张传斌在石化龙头厦门翔鹭拟借壳ST黑化(5.57,-0.09,-1.59%)重组上市中通过“老鼠仓”获得2000万元左右。郭树清“挥泪斩马谡”之举震动投行界。
对于这些治理目标,一位前证监会官员直言“震惊”。该人士曾亲历周小川和尚福林任期,他说,“这些目标怎么做得到?每一项都牵动无数利益神经,稍不留神,就会行差踏错。”譬如内幕交易,“怎么可能零容忍?中国最大的内幕交易者都是来自政府内部,即使查,查到的也只能是小鱼小虾。”
看上去,熟谙中国改革阵痛与艰难的郭树清几乎给自己定下了不可能的任务?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如是解释:“郭这样做的政治风险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这样做也同样有政治风险。两相权衡,做的风险可能更小。”
不好对付的领导
相比于历任领导调研时四平八稳的做秀,郭树清的调研直指要害。
翻开郭树清的履历,从学者到官员,看上去在仕途上一路风顺。
1990年代,他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工作十余年,担任体改委秘书长等重要职务,积累下了大量的宏观管理经验,也因此被称为“体改猛将”。
之后,他曾任贵州省副省长、外管局局长和汇金公司董事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副部长。2005年,在前建行行长张恩照因受贿出事后,郭树清临危受命接任行长,担负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使命——带领建行上市。在他的强硬治理下,建行在216天后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
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郭省长、还是郭董,他都看上去略显单调,学生们甚至想不出老师有什么爱好。读书看报是他一直保持的习惯,他曾大力向学生推荐《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做学问、写文章占用了他主要的时间。同样出名的,是郭树清的酒量,传说中他“一次能干掉2斤白酒”,学生们都不敢轻易敬酒。
有一个特点也非常鲜明——无论在谁面前,郭树清都是平易近人,和善可亲。“他身上没有一丝精英阶层或者官员权贵的傲慢。”一位老朋友回忆说,他还很幽默,经常爱开点玩笑。
“在建行,郭董会调侃属下,看到资历老的同事,他会轻松地拍着人家肩膀喊你老徐,有时甚至叫你老大。”建行的一位高层员工回忆说,在建行H股上市的庆功酒会上,郭树清临时改变了致辞,用了不短的时间,一一念出几位建行一线优秀员工代表的名字,这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
这种风格也被他带到工作中,郭树清不轻易发火,有一种不怒自威——他的记忆力和洞察力都很惊人,下属们会发现,这个领导一点都不好对付。
刚到证监会,郭主席的这种步步紧逼让下属难以适应。“听说他布置一个部门有关某项改革的探讨,第二天,他就把那个头叫过去询问进展;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问,第五天,没有过问了,大家都松了口气,谁知道,第六天,他又派人来问了。”一位现任证监会官员说。
之后,郭树清曾去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调研,从会议纪要上,可以分明看出鲜明、强势的“郭氏”风格,“语言直白生猛”。据说,郭树清在调研时表示,调研就是要说不足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不用讲。郭树清甚至直指某些官员有让券商“跑章”之嫌,“审一个营业部要求对方出具35个证监局的无异议函,这是要干什么?”
相比于历任领导调研时四平八稳的状态,郭树清的调研显得十分另类,直指要害。
整体改革论者
在中国的部级官员中,郭树清是笔耕最勤者之一。
看起来,郭树清在证监会推行改革可以用一句话归纳,市场能管的由市场管,政府应该主动削弱权力。而熟悉郭树清的人都说,对于改革所可能遭遇的困难,他具备了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200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郭树清改革论集》,郭树清在自序中写道:“计划和市场这两个范畴曾经困扰我们几十年时间,每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不断出现反复。有些问题上,你甚至觉得20年都没有变化。”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中国改革沿路曾走过的艰辛如今已经很难想象。在《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中,作者柳红这样描述整个过程,“1980年初,必须改革,这是共识,但是,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改成什么样子,尚不及想。改革的序幕,是被一双历史的大手拉开的,所有的演员、导演都在场,然而,这是一场没有脚本的改革。”
斯时,年轻的郭树清也在思考这场扭转中国命运的改革大潮。这位旧时代里的年轻人,1978年之前还在内蒙插队。1978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在那里,他从哲学的思辨转向对经济产生热情,师从社科院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此后,在逐渐拉开的改革大戏中,他渐渐和那个时代众多青年经济学家一起,从小配角慢慢走到舞台中心。
1984年,29岁,刚刚法学博士毕业的郭树清参加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巴山轮会议,和其他改革者一起为艰难的中国市场化寻找方向;在赵紫阳任总理期间,他已是几个较受重视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与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等人被称为“整体改革论者”,很多人日后都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角色。
郭树清后来曾动情回忆道,“我们绝大多数人每月的津贴或者工资只有四五十元,但是,我们思想活跃,心忧天下,追求的是知行合一,允公允能。更为特别的是,我们多数人在社会基层生活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讨论和交流能够超出书本,研究和分析也可能更加理性务实。”
可以看到,郭树清在这一阶段写了大量文章,发表在《改革》、《比较》等知名的经济学刊物上,即使日后升官,他也养成了笔耕不辍的习惯。可以说,在中国的部级官员中,郭树清是笔耕最勤者之一,对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和各个国家经济改革路线的横向比较,他的涉猎之广和思虑之深,都令人印象深刻。
证券市场向市场去
“中国经济改革既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是发展导向的。我们不乏理想主义,但我们更讲现实主义。”
当这位曾经的“整体改革论者”开始执掌中国证券市场的方向,他会将这场艰难的转轨带向何方?
必须要提及的一个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那时开始,拯救与重建成为各国的主题词,对原有体系的怀疑与反思也成为流行的思潮。
向何处去的犹疑,并非只是在少数人心中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市场派学者张维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信什么不信什么,都是我们的理念,在这个时候,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怎么判断市场,看待市场经济,全世界都变成一个问题,对美国这些国家,问题可能不会很大,是因为制度已经相当的稳固,但是中国属于变革期间,变革期间你可以摇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中国证券市场积弊日深,郭树清主席将怎样处理监管和市场的关系,他的市场化之路究竟能走出多远?他会在这条路上左右摇摆吗?
不少市场人士报以乐观的估计,上海咨奔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部门主管张浩川说,“郭树清的做法一直是以市场为导向,他作为证监会主席即使不加快,至少不会放慢中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或许,郭树清已经自己给出了答案,2003年,在《未来改革面临的挑战》一文中,他这样总结,“中国经济改革既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是发展导向的。这两个导向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乏理想主义,但我们更讲现实主义。”
在郭看来,改革的目标不是要追求一个漂亮的模式,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郭树清特别强调发展,“我们始终从发展入手来考虑改革的计划和方案。”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