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保荐代表改革在即业内人才流动将加速
随着保荐制度改革的深入,投行业内财务顾问与保荐人之间有望实现双向流动。业内人士称,随着保荐业务新政的陆续出台有利于促进国内投行从业人员的结构性调整,促使人才合理化分布。
据悉,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草拟的《保荐代表人资格管理指引(讨论稿)》中,首次将从事并购重组业务的投行人员纳入保代注册范围之列。而在此前,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保代注册门槛并未涉及财务顾问相关人员。
北京某券商并购总监认为,此次协会首次将保荐人的注册范围扩大,放开保代渠道,可促进承销保荐及并购重组人才的双向流动。此前由于财务顾问为非通道业务,保荐人与财务顾问之间只能单向流动,即缺乏保荐人资格的财务顾问主办人不能签字IPO项目。放宽注册范围后,保荐人与财务顾问主办人可实现角色互换,双向流动后将更有利于大投行业务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由于并购重组业务无论是从人力成本、资源投入上并不少于IPO且运作周期与IPO相差无几,但无论是项目效益还是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承销保荐相比差距甚远。因此,目前国内的并购重组业务人员属小众人群,6000多名投行人员中真正从事专项业务的尚不足300人,在全行业中的占比不过5%。
“大部分投行人员还是希望赚IPO的钱。很多并购项目都是“兼职”完成,意在拉拢关系,为日后承揽集团其他上市项目打好基础。”某沪上财务顾问主办人表示,但这一现象或在未来有所扭转。
3月16日,证监会在其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提到进一步放开保荐人的保荐数量,原有的“1+1”即1名保代被允许同时在主板(含中小板)及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将扩大为“2+2”。此外,据投行人士透露,一年一度保荐人资格考试或将改为一年4次,将大大增加保荐人的有效供给,或将令稀缺性不复存在。
上述主办人表示,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未来保荐通道制或将名存实亡。在签字权背后的通道价值大幅缩水后,随着保荐制度的改革推进以及并购业务的迅猛发展,保荐人或将逐渐向财务顾问角色过渡,或者其他非通道制业务如公司债等。
某投行副总也表示,近年来大型IPO项目数量锐减、行业的激烈竞争再加上近期证监会下发的《关于证券公司切实履行职责防范和抑制新股炒作行为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保荐承销收入、投行部门、保荐代表人的提成与奖励不得与超募资金直接挂钩等种种消息叠加来看,未来承销保荐收入趋势下行。现在一单小型项目的保底收入也就1000多万。不少并购项目也能做到这个数,未来随着相关融资安排等业务的放开,经济效益将逐渐体现,并且在可预见的20年里,并购重组一定会有爆发性增长,而IPO却难再现高速扩容。在此背景下,那些闲置的保荐代表人或将流向并购重组领域,一方面促进人才结构化调整,另一方面也将引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的快速发展。
此外,他还提出,考虑并购重组交易的难度、复杂性及创新性,并购重组的项目协办人同样具备纳入保代注册的能力。
北京投行人士称,目前这一讨论稿的相关内容仍在协会内部讨论之中,尚未完全成型。
来源:上海证券报